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新增住房18万套,实现森林入城

2018年6月28日

6月26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现场公告展向公众开放。第一财经在公告展现场了解到,规划将城市副中心划分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新增住房约18万套。

承接中心城区40至50万常住人口

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与外围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

2017年2月通州区五项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约144万人,其中城市副中心约86万人。综合考虑城市副中心现状86万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规划落实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的任务,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

规划坚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新增住房约18万套。

与此同时,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的比例,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记者注意到,规划最大的亮点是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将城市副中心划分成为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并配置各类设施,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布局,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

规划显示,建立市民中心-组团中心- 家园中心-便民服务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享受到便民商业、小微绿地、儿童游戏、老年看护等便民服务,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规划同时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将营造自然宜人的滨水环境,贯通约163公里连续滨水岸线,将超过四分之一面积、约40平方公里滨水空间打造成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区。推进大尺度绿化,建设17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重点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建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实现森林入城。

此外,规划深入挖掘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构建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以大运河、燕山南麓大道水陆两线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重点管控区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以上。

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

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如何协同发展?在公告展中,记者看到有专门的章节对此作出了安排。

廊坊北三县地区紧邻城市副中心,过去10多年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积累了很多现实问题,如职住不均衡、公共设施配套不足、地下水严重超采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区域协同发展问题,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在区域尺度上统筹协商解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表示,既要让北三县适度发展,又让北三县服从京津冀的发展大局和北京治理“大城市病”这样一个大局来适度发展,恰当发展。首先,在空间开发、在土地开发、城市发展、产业发展要建立管的概念,大家一起齐抓共管;其次,让北三县快速提高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水平,满足百姓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北京可能产生的压力。

对此,控规草案提出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

生态方面,扩大区域环境容量,重点在潮白河和北运河之间共同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构建复合生态系统。此外,为突出文化传承,彰显地域特色,控规草案提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城村交融的整体空间意象,重点对潮白河和北运河沿岸地区进行精细化设计,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功能协同方面,控规草案提出,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符合廊坊北三县产业定位的适宜疏解项目转移,协助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坚持协同互补,提高廊坊北三县地区对区域的服务保障功能,积极发展养老、康复、休闲等产业,形成区域差异化功能分工。

基础设施方面,控规草案提出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让更多廊坊北三县地区居民通过速度快、站距大的轨道交通出行,发挥京唐城际和平谷线等轨道交通的作用,减少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缓解跨界通勤压力。统筹预留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强化水、电、气、热区域协同发展。为此,控规草案提出构筑坚强可靠的区域生命线保障网络。针对区域地面沉降、活动断裂、防洪等共同灾害问题,控规草案提出加强区域防灾减灾的联防联控。

来源(中房网) 作者(中房网)

仁恒房地产(www.brain-ai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