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张启迪:房地产是货币的蓄水池吗?

日期:2019年8月22日()| 来源:金融界 | 作者: 金融界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关于房地产是不是货币蓄水池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有观点认为,近年来中国货币超发严重。截至2018年末,M2规模达到了185万亿,是GDP的两倍。而房地产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如果没有房地产作为蓄水池,国内物价涨幅将大大高于当前水平。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房地产并不是货币的蓄水池,相反是水的源头。此外,房地产还是信用扩张的利器。由于近年来房价和地价大幅上涨,导致房地产企业和居民部门贷款需求大幅上升,信用大幅扩张推升了M2存量。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M2增速就会大幅放缓。我们可以将上述两种观点分别称之为“蓄水池论”和“信用扩张论”。这两种观点到底哪个正确,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

一、“蓄水池”理论的渊源

“蓄水池论”最早源于周行长的“池子论”。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面对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热钱”流入问题,2010年,周行长提出了“池子论”,即通过总量调控对冲热钱,把短期投机性资金放进一个“池子”,等撤退时将其从“池”里放出,从而避免冲击实体经济(孔军士,2011)。“池子论”引发了市场的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是股市,也有人认为是房地产。之后,时任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做出了解释,他指出周行长所说的“池子”其实是个政策的组合,包括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外汇结汇的管理、公开市场操作等调控工具(珈宝,2010)。这就是“蓄水池论”说法的渊源。需要说明的是,房地产市场是“蓄水池”一直是部分市场人士的观点,从未见诸于任何官方表述。

二、房地产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蓄水池”的作用

本文认为,“蓄水池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货币存量的角度来说,房地产是资金的蓄水池。一方面,央行投放的大量资金沉淀在房地产的开发、交易和流通环节,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房地产企业和居民杠杆率的快速上升,侵占了大量信贷资源,造成了金融系统资金分配的结构失衡,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挤出效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2018年,房地产贷款余额年均增速高达21%(见图1)。截至2019年6月30日,房地产贷款余额高达41.9万亿,占全部银行贷款存量的28.7%。其中,居民个人购房贷款余额高达28万亿,占全部银行贷款存量的19.2%。2019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贷款增加3.21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3.2%,而去年同期则高达40%。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2006-2018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从11%上升至53%(见图2)。并且,经济越差房地产繁荣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就越明显。而资金一旦进人房地产领域,就会形成积压,需要维持房地产市场运行以及庞大债务存量的资金也就会越来越多,这些资金也将很难再流出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房地产对资金的大量占用是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重要原因。

123

上篇:

下篇:

来源(金融界) 作者(金融界)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ricn realestate

  • 微信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地址:兰州市和政东街189号(仁恒国际A2三楼)

© 仁恒房地产 陇ICP备09002906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638号